哈藥缺的是“錢”還是“德”?
6月5號是世界環境日,央視曝光了之前針對哈藥集團制藥總廠違規污染排放的調查,這家始建于1958年,現在年銷售額近50億元,位列全國醫藥“百強企業”,這樣一個企業居然長期排放令人難以忍受的臭味。
然而,這并不是哈藥集團首次被曝光,早在2009年,人民日報就披露了哈藥總廠長期釋放怪味,當地媒體平均兩年掀起一輪輿論監督熱潮,但一陣陣疾風過后,怪味卻依然濃郁。
此次媒體曝光之后,哈藥總廠廠長吳志軍曾專程赴京向公眾道歉,并表示“愿意承擔一切責任,接受一切處罰”。異地致歉,意義寥寥。那些整日被超標排放的物質所毒害,那些苦苦投訴多年而至今未果的當地居民,在哈藥終于鼓起“致歉”勇氣時,甚至還是被慣性地忽視了。我們有理由懷疑,哈藥企業的血管里是否流淌著道德的血液?這樣一家道德缺失的企業,消費者能否用腳投票來表明立場?監管部門存在的到底是體制的欠缺還是有意的不作為?
——哈藥超標排污事件系列觀察之九
人民日報曝光兩年無果 哈藥缺的是"錢"還是"德"?
2011年06月05日:央視曝光:哈藥總廠硫化氫氣體超標千倍
在哈藥總廠的院內,大家可以看到是煙霧繚繞,并且散發著非常大的惡臭,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地方是不是可以通過密閉的方式把它封起來。但是現在可以看到水面上漂著這樣的氣霧,味道非常大。這也應該說是一個惡臭的源頭。
記者幾次深入哈藥總廠廠區調查,了解到產生臭味的主要原因是藥廠青霉素生產車間發酵過程中廢氣的高空排放,以及蛋白培養烘干過程和污水處理過程中,無全封閉的廢氣排放。兩年前,黑龍江省多位政協委員曾就此問題聯名提案,并提供了對藥廠相鄰區域空氣質量檢測的結果,發現硫化氫氣體超標1150倍。氨氣超標20倍,均超過國家惡臭氣體排放標準。據記者了解,廢氣排放嚴重超標,長期吸入可能導致隱性過敏,產生抗生素耐藥性,還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呼吸道以及眼睛刺激等癥狀。
2009年8月4日:人民日報:哈藥總廠怪味難除,“差錢”還是“差決心”?
哈藥總廠,哈爾濱的一張“名片”,利稅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三成、每年銷售收入40多億元;此外,它帶給哈爾濱市民的,還有多年揮之不去的“藥廠怪味”。在城市GDP與市民健康面前,究竟該如何抉擇?根治“藥廠怪味”,究竟是“差錢”還是“差決心”?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位于哈爾濱市學府路109號的哈藥總廠。當車行至幾個街區之外時,一股怪味便涌進車內。初聞稱不上刺鼻,但越聞越覺得惡心。
“半夜經常會被藥廠排放的臭味熏醒。”學府路125號的食雜店店主告訴記者,他住在這里多年了,附近居民每天都在忍受著,有條件的早都搬走了。
人民日報:哈藥總廠怪味問題續 廠方考慮搬遷三個重污染車間
據哈爾濱市環保局副局長周林波介紹,哈藥是建國初期建立的企業,近年來政府和企業累計投資4億多元治理污水廢氣排放,實施了21個項目的改造。但國家目前只有對硫化氫和氨的排放標準,怪味生成的成分復雜,其他成分無法檢測也沒有國家標準。哈藥集團已經在考慮搬遷規劃,屆時將搬遷三個污染重的車間,目前正在選址。
他還表示市環保局將繼續加強對企業的監督,排查污染環節,減少污染現象。另外,企業近來加大了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相信年底前排氣味道會有明顯改善。
相關新聞:
居民狀告哈藥總廠污染致病 立案兩年才開審
近日,全國知名企業哈爾濱制藥總廠廢氣廢水污染被曝光,引起全國震動。但鮮為人知的是,有一家兄弟父子三人,已經被這家全國知名醫藥企業“臭了十年”。至今,他們狀告了哈藥總廠3年多,卻得不到任何結果。
哈爾濱市民劉珉、劉璋兄弟的房屋,距離哈藥總廠的污水處理池只有約40米的距離。
從院子的矮墻望出去,眼前就是巨大的污水處理池。“去年10月左右才加上了蓋,原本都是無蓋的,敞開蒸發。”
在這樣的距離,哈藥總廠的廢氣臭到什么程度?劉珉舉了一個例子,他曾把新洗的化纖褲子曬在院子里,回頭穿上。“在公交車上,老有人捂著鼻子躲我,我很奇怪,后來才知道,是褲子吸附了臭味啊!”
說這話的時候,51歲的劉珉已是滿頭白發。
10年到今,他已經能“聞出3種不同的臭味”:“這是青霉素的味兒,臭雞蛋味兒是污水處理廠的硫化氫,粉塵又是另一種臭味。”
他也嘗試在院子里種黃瓜,但是黃瓜一開花就開始枯萎。
哈藥被曝污染“慣犯” 7年前就被要求整改
6月8日,一位哈藥集團人士向記者透露:“下周一,哈藥股份[15.88 0.57% 股吧]將會召開董事會討論搬遷方案并表決,有可能在6月14日公布結果。”
這是個遲來的好消息。事實上,哈藥總廠的污染問題,并不是近期才暴露出來的。
早在2004年,哈市環保局就對哈藥的空氣污染問題下發通知,要求其整改。2007年,環保局再發整改通知,要求哈藥總廠四個生產環節增設污染防治措施。其間,哈藥一度非常接近治理達標。
但隨后的2009年,哈藥總廠的空氣污染問題再次被曝光,當時媒體報道稱,哈藥總廠散發的怪味蔓延到10公里之外,幾乎接近黑龍江省政府所在地。
而早在2008年初,黑龍江省政協委員田家瑋等人就曾進行聯名提案,就哈藥總廠的污染問題,提出了“整改、搬遷、核心部分搬遷”等一系列建議,之后幾年間,哈藥始終表示其一直在四處選址。
哈藥污染事件,道德之殤與法律之殤
哈藥事件是道德之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未成熟期,雖不能一概而論,但很多企業往往會為了利潤而將商業道德、社會責任拋之腦后。在資本的眼中,增值是其唯一的目的。與資本講道德和責任無異于與虎謀皮。中國的市場經濟制度還不算成熟,既使在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下,企業嚴重違背商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哈藥事件是法律之殤。企業不能自律,那么強烈的市場負效應對社會公眾造成的損害只能依靠法律的最后防線來守護了。人們對法律寄予了厚望,但結果卻也不甚樂觀。2005年以來,哈藥廠周邊的群眾就投訴不斷,可直到今天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 哈藥,傳銷
- 文章鏈接:http://www.redlee.cn/news/html/1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