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官宣丨從“十四五”規劃綱要,看清我國大健康未來走向
3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網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十四五”規劃綱要)。
作為指導中國今后五年及十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開啟了我國新征程的宏偉藍圖。
加強公立醫院建設、支持社會辦醫、健全全民醫保制度、強化基層公衛體系……“十四五”規劃綱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務。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與大健康相關的內容頗多,有以下諸多亮點:
中醫將發揮更大作用
《規劃綱要》明確,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獨特優勢。加強中西醫結合,促進少數民族醫藥發展。
建設中醫藥科技支撐平臺,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保護和產業發展。強化中藥質量監管,促進中藥質量提升。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強化醫藥健康領域戰略科技力量
聚焦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
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集中優勢資源攻關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醫藥和醫療設備、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用數字化賦能醫療健康
加快布局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神經芯片、DNA存儲等前沿技術,加強信息科學與生命科學、材料等基礎學科的交叉創新,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發展,完善開源知識產權和法律體系,鼓勵企業開放軟件源代碼、硬件設計和應用服務。
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
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加大開放共享和應用力度。推進線上線下公共服務共同發展、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在線課堂、互聯網醫院、智慧圖書館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務機構對接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范圍。
探索建立無人駕駛、在線醫療、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監管框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
健全醫廢處置體系
構建集污水、垃圾、固廢、危廢、醫廢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
加快建設地級及以上城市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健全縣域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
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積極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醫療衛生和傳染病防控合作,建設健康絲綢之路。
積極參與重大傳染病防控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深化對外援助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對外援助布局,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加強醫療衛生、科技教育、綠色發展、減貧、人力資源開發、緊急人道主義等領域對外合作和援助。
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加強和改進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
嚴防嚴控藥品安全風險,構建藥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完善藥品電子追溯體系,實現重點類別藥品全過程來源可溯、去向可追。穩步推進醫療器械唯一標識制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監測、抽檢和監管執法,強化快速通報和快速反應。
加強生物安全風險防控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完善國家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防控應急預案制度,健全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信息統一發布機制。加強動植物疫情和外來入侵物種口岸防控。
統籌布局生物安全基礎設施,構建國家生物數據中心體系,加強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建設和運行管理。強化生物安全資源監管,制定完善人類遺傳資源和生物資源目錄,建立健全生物技術研究開發風險評估機制。
推進生物安全法實施。加強生物安全領域國際合作,積極參與生物安全國際規則制定。
任務已下達,擼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