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保健食品科普也要戴上緊箍咒了
在互聯網普及的當下,健康科普成為大眾獲取健康知識的重要途徑。但這一領域正遭受著不當商業推廣的嚴重侵蝕,從天花亂墜的虛假宣傳,到打著科普旗號實則推銷產品的不良行徑,層出不窮。因此,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已刻不容緩。近期,上海推出針對醫務人員的《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傳遞出不容忽視的強烈監管信號,相關行業要引起注意。
01
規范健康科普:上海清單劃定“紅線”
3月24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發布《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首次明確禁止醫務人員在科普活動中夾帶商業推廣行為。清單規定,禁止借科普名義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等廣告類信息,或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不當牟利。這一舉措精準打擊了當前健康科普領域的“偽科普”與“商業化捆綁”兩大痛點。
近年來,夾雜科學概念和專業術語的科普短視頻在社交平臺大肆傳播,看似傳遞知識,實則推銷保健品、營養品、化妝品等。比如,某短視頻平臺上,一位認證為廣東某三甲醫院“神經康復科”的專家,大談食用益生菌的好處,其主頁還為某品牌益生菌凍干粉帶貨,該產品標價59.9元,銷量接近3000件。這類打著健康科普旗號、實則為個人牟利的帶貨行為,使健康科普偏離了原本的方向。
上海清單的出臺,不僅為醫務人員明確了行為底線,也為直銷行業提供了合規參照。以往包裝“養生專家”、虛構科學概念,將科普內容作為產品推銷工具的做法,如今已被列入負面清單。企業若繼續違規,將面臨更嚴格的監管。
02
偽科普亂象:虛假信息與夸大宣傳并存
3月26日,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直播帶貨調查結果,在100件直播間宣稱功效食品中(所有產品不涉及有“藍帽子”的保健食品),69件存在一些對消費者信息誤導的行為。經調查發現,相關產品直播間分布渠道不均,主要集中在抖音、快手、淘寶、小紅書這4個主流平臺。
圖片來源于網絡
結果顯示,部分主播宣稱的“降糖類食品”,缺乏充分依據,甚至暗示消費者食用產品后可停藥,而糖尿病患者的用藥調整需基于專業醫學評估和醫生指導。此外,部分直播間宣傳產品含有“神奇成分”,如 “太空靈芝” 等,但相關成分功效未經驗證,實際檢測也未檢出相關物質。上海市清單嚴令禁止發布虛假錯誤的健康科普信息,嚴禁夸大疾病治療效果。
這些亂象背后,一方面是不法商家受利益驅使,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逐利心理作祟;另一方面,網絡平臺存在逐利性,在內容審核上存在漏洞,對偽科普內容監管不力。這多方面因素共同導致了亂象的滋生。對此,監管部門已采取行動。
過去一年,多項政策文件出臺,從中央網信辦“清朗”行動打擊網絡不實和偽專業信息,到市場監管總局明確醫療廣告與科普的邊界,在監管部門的持續發力下,健康科普領域的這些亂象將得到有效遏制。
03
合規科普,回歸健康本質
直銷行業產品多聚焦于健康、保健領域,消費者對相關健康知識有著強烈需求,這為企業開展科普活動提供了廣闊空間。在新一輪整治下,直銷企業應嚴格遵守法規,并加強對從業者的培訓,提升專業素養。企業和個人在宣傳和銷售產品時,要嚴守科學事實,以透明、合規的方式開展業務,避免陷入監管困境,維護行業健康發展生態。
互聯網健康科普整治是維護公眾健康和市場秩序的必要舉措。無論是醫務人員、大健康企業、直銷企業還是網絡平臺,都應積極響應監管要求,相信在監管部門的持續發力下,這些亂象將得到有效遏制,讓健康科普真正回歸科學、嚴謹、純粹的本質,讓大眾能獲取真實可靠的健康知識,享受其帶來的福祉。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